凯瑟琳 发表于 2010-12-11 02:55

[转]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家具-谈天音

  南北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家具在这个时代,得到了革新。首先就是人们的坐姿,由之前的直身跪坐,变成双脚可以落地,或者双脚可以伸展。汉代被认为不 符合礼法“不雅”的坐姿,在南北朝时已经通行于贵贱(大概本意是贵族吧)

  以下介绍一部分:

  第一:坐具。这里只能说“坐具”,而不是“椅子”,椅子的说法,开始于唐代。

  胡 床,北齐校书图卷里就有。它用木架子支起来,可张可合,随手携带。也就是“马扎”。此物汉朝就传入,南北朝时代,人人都用了。当时还有双人连坐的胡床,似 乎不方便,史籍不多见,只见于壁画。大概只有菩萨才喜欢跟别的菩萨一起合用双人胡床吧。南朝路太后的侄子,本出身平民,后来当然随着姑姑的荣贵神气起来 了。他去拜访琅玡王氏,坐在王家的胡床上,等他一走,王家主人立刻下令把这个胡床烧掉。太后为此十分生气,向皇帝哭诉,皇帝说“哎,小孩子不懂事,王某人 本是贵公子,他何必自讨没趣呢?”太后表示和这位王公子“势不两立”,过了几年,王某人因为不谨慎,还是被下狱杀死了。实际上,南朝光彩的王家子弟,不少 是妾所生。说人“卑贱”,难道自己母亲,祖母的血统,就可以忘记了?

  方凳,这和现代方凳差不多,但在北朝属于创新的家具。北朝壁画里极乐世界的一位菩萨,就坐在只方凳上。想必那时信徒们膜拜的时候,会对“方凳”感叹吧。

  荃蹄,一种形状像“腰鼓”的坐具。是从印度传入的。模拟的就是佛的莲座。

  绳床,有扶手和靠背,和现代的“扶手椅”差不多。但是坐面是绳子编出来的网。不过那时候很随便,你跪在坐面上,或者两脚落地,或者蹲坐在坐面上,都可以。其 实我们从国宝《韩熙载夜宴图》里面可以发现,直到五代十国后期,人们依然喜欢蹲在这种绳床里。呵呵,我试验过,觉得双脚都放在坐面上,最为舒服。

  第二,床榻。在汉朝就有,但汉代除了皇家,少有人在床榻设计上翻花样。到了南北朝,床榻在日常生活不可缺少,普遍趋向豪华舒适。榻多用于会客宴饮用,有的也可以躺下。

  床榻在这个时期,多有围屏。三面围屏的,也就是现在“架子床”的前身。床的制作更精美,也有六足,七足的活泼式样。床上围“斗帐”,或者不围,都可以。郗太尉来王家选女婿,王家儿郎中只有王羲之袒腹“东床”,于是中选。所以后来女婿被叫做“东床快婿”。

  除了独坐榻,还有多人合用的板榻。贵族非常重视宴会上“榻”的摆放。南朝齐有个官员风度出众,很受皇帝宠爱,他曾经要求让自己也当士大夫。皇帝叫他去拜访士 族的代表江斅(xue )。江斅妈妈是公主,自己又当驸马,才高貌美,大约他眼睛长在头顶吧。某官才刚坐到号称“风流不坠,正在江郎”的江驸马旁边,江郎就吩咐下人“把我的榻移 走”, 让那个宠臣好不尴尬。当时门阀贵族虽然居于显赫位置,但实权已旁落,江借机表示出了内心的不满。

  第三:凭几和隐囊

  几,放在床上或者榻上倚靠的。南北朝最流行一种几:三足抱腰式凭几。几身扁圆半环形状,三个兽足形的“足”支撑,像个木头靠背,可爱雅致。我最喜欢的器物造型,就是圆胖兽足了。

  隐囊,就是“靠垫”。外面是锦罩子,里面填充丝棉,有的还绣上花。
  我少年时,爱用巨大的熊,半个人大小的老虎之类的为“隐囊”,原理一样。

  世说新语里:韩康伯母亲很老了,还用一张破旧的几,外孙卞鞠总想丢掉它。韩老夫人说“不是我靠着,你哪里能看到古物?”韩康伯母亲曾贫困,她老年用旧家具,也是想告诫儿孙“知足,简朴”。可惜她的外孙没有听懂老太太的话外音,他穷奢极侈,果然没有得到善终。

  第四:案和屏风

  案可算是桌的原型,那时没有桌子的说法。南北朝以前,案,分为圆和长方形两种,有足,或者无足。但进入南北朝,圆形的逐渐被淘汰,而长案,基本上都有“足”。有钱人,贵族多用漆案,老百姓多用瓷和陶制作的案。

  屏风,大家都知道概念。六朝屏风,遗留不多,出土以司马金龙墓红漆制最为精美。南北朝,绿沉漆工艺屏风最风靡,十分贵重,为上流人士喜爱。

爱银说 发表于 2010-12-11 13:13

本帖最后由 爱银说 于 2010-12-11 13:15 编辑

写得很有意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家具-谈天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