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路
发表于 2014-8-3 23:28
很愿意听一听您的讲解,啥是镀金,啥是鎏金,如何凭眼观来区分这两? 我的确一直把这两个说法混为一谈的,因为没人教我。。。我也不知上哪儿找这方面的知识。。。 先谢了!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3 23:16镀金是通过电镀上去的,金色薄而均匀,遇酸强酸或高温都会退了,流鎏金是用水银化金涂上,蒸发水银金就留在银的表面,厚而没电镀均匀,电镀始于晚清民国,鎏金盛于汉代可留上千年不变色,镀金保管不好一百年就看不到了,保管好的也不能超过三百年
hxyzhz
发表于 2014-8-4 00:24
归路 发表于 2014-8-3 23:28
很愿意听一听您的讲解,啥是镀金,啥是鎏金,如何凭眼观来区分这两? 我的确一直把这两个说法混为一谈的, ...
原来是这样,有点明白了。。。
那么,您说的这个电镀金是不是指的凝金?如果是,那么这个盒子的“镀金”和我见过的“凝金”手镯相比,这个的金色不如凝金手镯的深。
如果识别镀金和鎏金是看厚薄,那么如何识别凝金和鎏金呢?(凝金也很厚的),只有看均匀度了吗?
还有,如何识别鎏金和包金呢?:]68)
归路
发表于 2014-8-4 13:33
凝金好象没这个说法,应是泥金,泥金是流鎏金工艺的一个程序,你说的手锣镯金很厚那应是包金,包是把金箔贴在洗亮的银上,再高温速度用平滑的不锈钢按压就包上了,还有一种是烧金,比如点翠的花丝大多是烧金,工艺例似贴金,只不过贴金是用桐油粘金箔,烧金不用别的和包金差不多,但用的金箔不同,烧金的金箔是用专业用的粘金金箔,包金用我的金箔是工匠自己开打出来的,更厚很多,包金一次成形,烧金要多次贴上金,不留余地,
LYP
发表于 2014-8-4 15:00
本帖最后由 LYP 于 2014-8-4 21:37 编辑
归路的讲解基本到位。
鎏金是自先秦时代即产生的传统金属装饰工艺,是一种传统的做法,至今仍在民间流行,亦称火镀金或汞镀金。在东周和汉代以后均颇为流行,是当时最值得称道的铜器表面装饰工艺之一,先后称为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宋代始称鎏金。
工艺程序是:
先将黄金锻成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埚内加热至摄氏400度左右,然后倒入汞,搅动后使金完全溶解于汞中,然后倒入冷水中冷却,使其成为银白色泥膏状的金汞合剂,这种液体俗称为金泥。
然后将其涂在银器表面,用玛瑙工具加压,使金泥牢固地附着在银器上。
再将器物加热到约九百度的温度,使水银蒸发,黄金则固着于银器上,其色亦由白色转为金黄色,此一工艺过程通称为“开金”。如要求金层较厚,可将上述过程反复多次,在实际操作中经过多次鎏金,金层厚可达几十微米。
最后用酸梅水刷洗,并用玛瑙或玉石制成的“压子”,沿着器物表面进行磨压。使镀金层致密,与银器结合牢固,直到表面出现发亮的鎏金层。 此一工艺过程通称“压光”。再经过清洗,一件精美鎏金件的便诞生了。
归路
发表于 2014-8-4 20:25
LYP太专业了,外行看了你这说明都会鎏金了,不过用九百度烤干水银,那温度过高了,恐怕银都全熔化的,要知道800银的熔点还没九百度呢,有六百度就足够了,这倒不必深究,不管多少度,只要看见水银完全挥发了,程蛋黄色就可以了,
LYP
发表于 2014-8-4 21:37
归路 发表于 2014-8-4 20:25
LYP太专业了,外行看了你这说明都会鎏金了,不过用九百度烤干水银,那温度过高了,恐怕银都全熔化的,要知 ...
再补充些情况,为什么要加热到约900摄氏度,而不是600或1000摄氏度?有多种原因,其一是让水银尽快蒸发,其二是白银熔点为960摄氏度,在900摄氏度时不至于烧化白银,其三是在此温度下金可更牢固地附在白银表面。当然在操作时对温度的掌控会有所不同。
操作鎏金工艺时,工匠会吸入汞蒸气而发生中毒。这对工匠身体有严重损伤,因此现在已淘汰了这一工艺而采用镀金工艺。
归路
发表于 2014-8-4 21:46
LYP说得有点过了,纯银的熔点是960,那800或700的熔点就低多了,如果象你那么说,800和700银就没法鎏金了,水银还没烤干,原件先熔化了
归路
发表于 2014-8-4 21:50
就算是纯银鎏金,用那么高的温度金早就吃进银里面去了,你鎏十篇都起不到作用,再说铜鎏金用那么高的温度铜也化了,就算不化铜也生了一层很厚的氧化层了,金也随之被氧化层履盖变黑了
hxyzhz
发表于 2014-8-6 05:43
归路 发表于 2014-8-4 13:33
凝金好象没这个说法,应是泥金,泥金是流鎏金工艺的一个程序,你说的手锣镯金很厚那应是包金,包是把金箔贴 ...
谢谢您和刘老师的解答,回头有空我仔细再读一读,这几天有点忙。。。
“凝金”是有的,我自己手里就有两只天津的模压镯,凝金款,金水很厚。
银饰往事
发表于 2014-8-6 09:26
很好的学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