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
只是想起这两位选择沉默的人!摘自羊城晚报
报信救了47万人
王春青,52岁
青龙县科委干部,30年前,离唐山115公里的青龙县,毁了18万间房屋,却无一人震亡。起因,是一个年轻人带回了消息,这个年轻人,就是王春青。47万人保住了性命,可他似乎铁了心,不回顾,不比较,不吱声!
青龙县档次保留的一份材料显示:“1976年7月21日(震前一周,本报注)王春青从唐山参加地震工作会议回县向科委汇报震情。” 那次会上,国家地震局专家提到,1976年7月22日至8月5日之间京津唐渤张地区将有5级以上的地震,希望大家对震情重视。王春青将讲话记录在了笔记本上,心急火燎赶回县里汇报了震情......20年后笔记本成为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电话里,谢绝面访的王春青个一劲向记者道歉。其实,也许我们本就不该打搅他的生活,青龙保住了47万人的命,唐山却死了24万。30年来,他一直生活在某种微妙的尴尬中,一直未能升迁。
乌纱帽作赌注
冉广岐,78岁
青龙县原县委书记。这是我们无法采访又绕不开的人物。
老爷子封了口。
可所有材料证实,1976年7月24日晚,青龙县县委召开紧急会议,听取王春青的汇报后决定:在800人会议上布置防震工作。时任县委书记的冉广岐冒着掉乌纱帽的风险,拍板向全县“捅”出临震消息,要求全县干部必须”将震情十万火急地通知到没个人“。
经过几天的动员,全县进入了临震状态,学校在操场上课,商店搬入防震棚售货,机关单位改在防震棚办公,广播反复介绍着防震知识......青龙満城一派山雨欲来的景象,百里外的唐山却浑然不知。三天后,大震倾城.....
冉广岐的”越轨“, 用他对《唐山警世录》作者张庆洲的话说,是“一边是县委书记的乌沙帽,一边是47万人的生命反反复复掂量掂量”的结果。
据说震后冉广岐大病一场,遥望唐山,他掉了泪,一句悼词在心里绞着。他与张庆洲有个约定,地震30周年时,再将这句悼词告诉他。张庆洲说,自己一直惦着这个约。 历史没有如果,所以他们选择沉默!
唐山的哭墙上刻个死难者的名字要一千块,我们又怎么能沉默! 中国的官场啊,实在让人尴尬。 那么多人命,瞬间就没了,昨天还看到《老照片》上一位老人发的图文,怀念她唐山的朋友,一家四口啊,都是很优秀的人。 <p>他们的结局好吗?</p><p>人民永远感激他们!!</p> <p>他们的结局不怎么好,一直生活在某种微妙的尴尬中!但人民永远感激他们!</p> <p>又过了一年</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