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5-6 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ONG 于 2012-5-29 16:03 编辑
01),物华楼金店、恒利金店和天宝金店这三家金店是当时老天津卫信誉最好的金店,其中以恒利最为有名,恒利金店,开办于清乾隆年间,直到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的公私合营,当时也聘请了物华楼金店的高级职员周寅初为经理,专做赤金、纹银首饰,戒指,手镯等饰品.
02),天津大王庙-但凡常闹水患的地方,必建有大王庙,天津卫也未能脱俗,一如前例。 天津大王庙,坐落在关下南运河边,曾公祠西。过金钟桥北拐曾有大王庙大街,现已无存。其实大王庙的知名度之高,还源于设在庙内的天津第一家西医院——马大夫西诊所。这也是近代中国人引进的第一家私立西医院。
1879年6月,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夫人突发疾病,多次延请中医诊治无甚起色。无奈,李遂致函美国驻津副领事比德格,请他代请北京美以美会女医师郝伟德来津为夫人治病。诊治数日,病情大有好转。李鸿章亲自目睹了西医的神奇功效,便亲自捐款,聘请英国伦敦会西医师马根济大夫,来天津开办免费西医诊所,地点就设在运河边的大王庙内。清张焘《津门杂记》中曾载,西医院“施医舍药,求诊之人,络绎不绝,或投以丹丸,或与之针砭,瘘痹则起以电击,赘疣则施以割杀,微肿全除。凡局之经费,皆中堂之仁施。”
由于大王庙内地势狭窄,西医院只设门诊而没有住院部,远道而来的患者无法收留。李鸿章又四处筹资于1880年12月在海大道(现大沽北路)兴建了一座殿阁式西医院,天津人都亲切的称呼其“马大夫医院”。
1902年8月袁世凯督直后,大王庙又被改作天津卫生工程总局,这是天津最早出现的卫生行政管理机构。民国后期则该为民居。 大王庙直到上世纪60年代后,才逐渐被拆除。
谭学衡(1871-1919年),字奕章,广东新会棠下天乡礼村继龙里人。其父谭国恩为清光绪丙戊科进士,曾任工部主事。有二子,长子即谭学衡,次子谭学夔。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入广东水陆师学堂第一期读水师班, 毕业后赴英国入海军学校攻读。回国后,在北洋海军服役, 曾参加中日甲午战争,光绪二十二年五月(1906年),清廷派他与程璧光、林国祥等5人往英国订造“海天”、“海圻”两艘巡洋舰,并兼监制。3年后率舰回国,光绪三十三年(1917年),被任为新设立的海军处副使(未委正职)。 宣统元年(1909年),任筹建海军事务处参赞。次年年底, 事务处改设海军部,被任为副大臣。清帝退位前,任海军大臣。1912年谭学衡任南京民国临时政府海军部正首领,几天后委任了海军总长,谭即解职。后南下广东, 曾回乡倡修围堤水利及疏浚天沙河旧河。
编辑本段督办治河
1914年7月,广东大水成灾。各界公举代表联同旅京人士, 呈请民国政府设立机构,疏治粤河。11月13日, 谭被任为广东治河事宜处督办,年12月,谭学衡抵达广州,设立了广东治河处。 先后聘上海浦江浚河局总工程师海德生、 工程少校柯维廉(两人均瑞典籍)任治河处总工程师,于次年6月开始, 率领工程技术人员赴西江河道进行勘测,并提出《西江防潦条陈》意见书。1915年7月,东、西、北江水同时暴涨,水患重于去年, 史称乙卯大水,测量工作被迫停顿。新会天河围堤崩决,水患严重。 谭回乡视察,协助制订抢修加固围堤方案,并继续进行开挖天沙新河。 后又在天沙河出口处新建3孔14.5米宽的耙冲水闸, 彻底解决天河围的防洪和排涝1916年春,西江测量完竣,之后继续勘察东、 北两江和珠江。谭在任内,在勘查河道的同时,还拟订各江河道、港口、 围题的整治、改良计划,为日后治理广东河道打下基础。 1919年7月,谭学衡病逝于北街医院,终年48岁。
杯子有些字我认不全,特此发上来求教,更多细节拜托各位师友帮忙待续...Song在此感谢了{:soso_e183:}
补充内容 (2012-5-6 03:02):
恒利金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