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
发表于 2013-1-7 16:12
严世农 发表于 2013-1-6 21: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飞老说的不错,几个东印度成立于17世纪初,18世纪初就有从中国的批量进口。
看来佛老的关于扇子出口文献 ...
广州十三行在1720年12月25日发布的13条行规表明,在此之前,扇子已普遍出口,此后扇子等工艺品出口是自由贸易,引自《广州十三行考》:
apsaras
发表于 2013-1-7 17:57
小陈 发表于 2013-1-7 10: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两个JUG何等相似,却又有那么多的不同,对比图引自Kernan Chiat书188页。
Chait 书上的 jug 是 “WH 90 厚泰” 款。请教小陈老师的菊花壶会否是同时期的作品? 器型不多见但是两件真的挺相似。
常常有个疑问,到了后贸易期 (Post China Trade Period), CES 器物的器型是否各个经销商之间互相抄習然后批量生产,多于按照客人送来的样本仿造。
小陈
发表于 2013-1-7 18:21
apsaras 发表于 2013-1-7 17: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Chait 书上的 jug 是 “WH 90 厚泰” 款。请教小陈老师的菊花壶会否是同时期的作品? 器型不多见但是两件 ...
应该是同期的东西。我这件是“YL 安昌”,估1900年前后。见到过“安昌”造有1901年铭文的器物。
这个时期经销商是批量采购适销货品,而那些当时就被称为“山寨”的制造商/作坊,数量众多且一地聚集,彼此交流模仿是少不了的。
hxyzhz
发表于 2013-1-7 21:21
严世农 发表于 2013-1-4 23: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到云老说自己脾气不暴,“清风”不吹了,“红心”不跳了,“冰冷泪眼”开始笑了。
”sunny“ cloudy了 ...
严董此言差矣。我那个时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完全是给你面子,才在那个“壶”贴里回了几个贴,当然,也是因为实在没见过他那样可笑的人。后来我就一次都没再看过那个帖子了。我绝不会把宝贵时间浪费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面。
说我攻击他,实在是抬举我了,呵呵。自从进三多,还没攻击过任何人呢,自认功力不够啊~~ 明白人都能看出,我对他的观点的反驳,实在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他那些言论,根本不堪一击呀。
至于起个外号嘛,嘿嘿,我觉得这外号起得蛮形象的———— 一般说某个群里冒出的一个异数,用黑马或黑羊之类称呼,而他顽固不化,跟驴一样,综合起来可不就是黑驴啦?
:lol:]3)
严世农
发表于 2013-1-7 22:14
小陈 发表于 2013-1-7 16: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广州十三行在1720年12月25日发布的13条行规表明,在此之前,扇子已普遍出口,此后扇子等工艺品出口是自由 ...
陈老都有答案了,是比佛老提到的年代要早,可能佛老接触不到国内的这些资料。:victory:
陈老上的两只jugs,哪只制作难度要大一些呀?抛开被发表的因素,基于难度,工时的因素,那只的市场价值理论上应当高一些?
我是想当外销银被大幅炒作时,我们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三观”。希望陈老能接着讲政治。:handshake
严世农
发表于 2013-1-7 22:34
严世农 发表于 2013-1-7 22: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陈老都有答案了,是比佛老提到的年代要早,可能佛老接触不到国内的这些资料。
陈老上的两只j ...
谢陈老的回答,
我也觉得捶揲的纹饰,捶的模件可以反复使用,用工会少一些,但特别的人物故事纹样除外,制模上要费些力,这样的东西存世也少些。
贴焊的东西,除了制作外,还要随器成型,二次锻烧, 是这样的吗,陈老?
小陈
发表于 2013-1-7 22:56
严世农 发表于 2013-1-7 22: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陈老的回答,
我也觉得捶揲的纹饰,捶的模件可以反复使用,用工会少一些,但特别的人物故事纹样除外 ...
严老说的很对。
锤揲也有麻烦的地方,但技术门槛较低。
贴焊,随器成型要保证饰片与本体完全熨贴,不能有任何鼓包和边缘翘曲;二次烧焊时,由于本体和表面结构不同,热变形不一致可能导致饰片鼓包、脱焊,技术边界比较严酷。
apsaras
发表于 2013-1-7 23:04
严世农 发表于 2013-1-6 21: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飞老说的不错,几个东印度成立于17世纪初,18世纪初就有从中国的批量进口。
看来佛老的关于扇子出口文献 ...
土老师提到的 circa。1679 中国银壶是一个很好的例子。{:soso_e179:}
早于 1678-1681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曾经短暂在厦门设立商馆,这远远早于 1757 年广州成为唯一海上对外贸易口岸。佛老也曾经指出当时在厦门的英国人有着充分的机会获得一些完全是中国风格中国器型的银器制品。相信这些乾隆年代通过非正规途径外流到欧洲的银器一般不带 maker's mark ;飞天见得少,也没见过带铭文的。土老师提到的银壶,西方的专家们很可能是通过那个 1682 London Hallmark 来断代,而非通过具体的文献记载。
apsaras
发表于 2013-1-7 23:14
小陈 发表于 2013-1-7 22: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严老说的很对。
锤揲也有麻烦的地方,但技术门槛较低。
贴焊,随器成型要保证饰片与本体完全熨贴,不能 ...
Chait 收录的壶是带立沿足。小陈老师的壶是平足的。这能否作为判断年代的参考依据?
另外请教老师们:同年代,同器型,纹样类似的器物,锤叠工艺和贴花工艺相比下,哪一种价值会比较高呢?谢谢!
apsaras
发表于 2013-1-7 23:27
再值此机会请教老师们。贴花工艺在银器物上飞天见过的有花鸟竹龙小昆虫,字体等纹饰。请教还有其它的吗?比如人物,山水,鱼虾等等。。。
谢谢!{:soso_e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