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4-25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維 于 2012-4-25 18:52 编辑
書一般告訴收藏者只是表像,而書中有些文字告訴收藏者真像,但問題中國文字表達必須要在相同基礎下,而一般人看書也主要只看照片,也就是要有相對對古認知的基礎你才能從書中學到精華,行萬里路目的是為了看的更多,有些人看萬卷書行萬里路仍走誤區, 那主要問題收藏本身對文物体認缺乏這方面的特質,而文物市場就是試鍊,當用金錢花在這真真假假的收藏品中,成者逐漸成規模,而敗者滿屋國寶,而市場其中最大收獲是,如已經知道的品種瞭解現今仿造者演進的技術及看到一些文博書籍不重視的小品.
近一二十年, 隨開發文物出土非常多,但是否完全改變到金銀收藏的觀念,我是持否定(若對我看法不同請舉出實例),現在收藏特別是唐代金銀器還是依賴那些重要考古或窖藏,說實在這一二十年我看並無變化,也看不出該改變收藏觀念.
學者不用不可能這話主要出於研究上嚴謹的態度,這當然需尊重的,有次參加一研討會,一去世的學者就有拿出一批瓷包金銀作品於會中討論並咨詢,會場參與者多不予好評,另一學者表達看法也是一樣,必竟收藏者是花大把錢買的,接下來可想而知,也就是不了了之,會後我問一古董商說你不是跟這位先生很熟嗎,為何不告訴他答案,他說已經多嘴告訴他,但有點後悔,必竟是生意人,有些事裝傻就好,免得別人知道惹麻煩,收藏跟學者不一樣,用的辛苦賺的錢, 假設不更謹慎些,那才真會走入死胡同,生意人則不然,是是而非的還可換錢,收藏呢?只會把你辛苦的錢壓在也許可能渺茫的那一點期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