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6-2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玩真真假假,虛虛實實, 只有真正進入這門道才能真正体會,常聽到國寶幫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沒出現或沒見過不代表不存在,於是就拿這句話來做為假國寶有可能真的依據,更花大篇文章論述及資料來佐證,雖然許多藏家知道這樣的東西沒啥好討論,一般收藏者更沒精神去找同樣的東西來反駁,於是就造就這批人在文物論壇上大做文章,來美化及包裝那些憶造品.
低檔偽品都如此,那高仿品如何驗證呢?以往高仿品不外乎仿造博物館出土的展示品或已出書的藏家藏品,這些東西特別有些項目屬獨創性,很容易被發覺出來,也因容易比對,也就容易判斷,但現今資訊發達,資料取得容易,加上圖片解析度高及做舊容易,高仿似乎轉向一些早年已發表在雜誌上或未發表的古物上,印象十幾年前台灣某雜誌就刊登一篇討論這問題的文章,更舉例大拍正要拍的一件乾隆玉屏風,而真品當時正屬於台灣清翫雅集藏家手中,而大拍居然拿真品早年拍賣記錄做說明, 若真贋一比對明顯差異,而拍賣公司卻仍把仿品當原件拍賣,等拍成了,成為流傳有序東西,這下藏家東西反成了有問題,大藏家都面臨這問題,那一般藏家怎麼辦?當時雜誌總編估計也因此得罪拍賣公司,丟了工作,有人說雜誌刊登這文章應該會吸引收藏家購買,增加銷售,其實大部份收藏者跟本不懂雜誌的運作,收藏雜誌能否生存主要在雜誌是否有廣告或文章版面的買賣,而廣告及文章買賣多寡就代表雜誌能否生存,讀者以為靠讀者需求的出版量能養活雜誌,其實是完全的錯誤的想法,也因此收藏雜誌常看到刊登的瞎捧假國寶的文章及一堆賣假的商家.
高仿只有自己碰到才能体會,那真的是有苦說不出,2010年偶爾翻到2009拍賣的目錄,居然看到一件跟自己早年花大價錢藏品,一模一樣的唐代金銀器怎可能發生,其實當初中介的古董商未經同意刊登這件藏品,心理就有不詳的預感,主要唐代作品除對盒或同坑套器,基本上是獨創的,特別一些浮雕的大器均具有獨創性,所以任意發表,反而製造給仿造者複製的機會,當看到雜誌貼上那麼清楚的照片,心都涼了一半,還用僥倖的心態,也許這雜誌不暢銷,仿造者應該看到機會不多,但事實上一切的擔心都成事實,我還email給大拍c公司抱怨,當然的對方理都不理我,我估計拍賣公司想反正拍了,反正這類事就是這樣,想必是大陸又有某藏家受害.
有時後你不得不說巧,香港敏求精舍關善明出版一中國古代銀器,該藏家金器收藏已久,但銀器收藏時間不長,該書出版後香港一行家說他後來為出書撿便宜跟北京古董商亂買,以往我一直認為他封面那件銀罐應該是真品,只對上面鎏金存疑,主要也因沒特別仔細研究,更沒想到會有那麼巧的事,有次把一件十幾年前收的三足罐貼出,由於屬於非完美又多鏽,沒特別仔細研究紋飾,有位從事仿古工藝的網友說他們公司十年前仿了不少件,,並傳當時的線圖給我比對,比對下來除石頭部份,基本上佈局完全相同,一開始該網友還說會不會也是他公司以前仿的,我說石頭不太一樣,當我傳給他看大圖後,他回答是真品,但會不會就是原來畫線圖的那件母本,我想不會那麼巧吧,有次仔細研究線圖,還發覺怎跟中國古代銀器該書一模一樣,再拿我那件跟書對比後,越看關善明的藏品越可疑.
高仿只有碰到有母本作品,才能很容易發覺問題, 反之若是獨立看很難發覺問題,主要的工匠不可能技藝相同,接下來的是許多紋飾細節學者並未完全研究透徹,也因我們非唐人,當手中無可靠的樣本,無法体會什麼是真的表現,也因工匠技術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結果的藉口可掩飾高仿的存在,但當母本出現,真假也就一目了然.
接下來用幾個圖來說明真假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