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九如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69|回复: 6

身边的美——女子饰品渊源谈

[复制链接]

97

主题

4446

帖子

2万

奖励积分

管理员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76456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6-12-15
性别
发表于 2009-8-18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注册原因写:爱三多老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身边的美——女子饰品渊源谈

作者:王 静  浙江省博物馆




    饰品是以其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而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但一进入等级制度分明的文明社会,分等级、定尊卑,则成为它最主要的功能,“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存等差。”如韘,天子、诸侯用象骨,士则用棘。又如充耳,天子用玉瑱,诸侯以石。当今则不必拘泥这些。

    古时常见的饰品有玉、珠、刀、帨等。不过,如服装分男女一样,饰品上有着明显的性别区分。

    古代女子的饰品从佩带的位置分大致可以分为发饰,耳饰,项饰,臂饰和佩挂饰等五个大类。

    饰品是缠绕在女人发间、颈间,指尖的千世情缘,美丽的女人和惊艳的饰品都是世间尤物。女人用饰品衬托美貌,饰品用女人展现璀璨。女人喜欢饰品,这充分显示了女人与饰品一样地精细、活泼、随意;饰品在人的整体形象上就是这样的风吹草动,扩散与加强了美丽的范围,甚至把女子的诗情都牵了出来。当然,饰品对于细致的女人来说,不是为了用的,单单一件饰品摆在手里就喜欢了,这个饰物本身就有了欣赏价值。
  
    中华祖先从五万年前至六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利用兽牙、贝壳、骨管、鸵鸟蛋壳、石珠等创造串饰,到36000年前峙峪人用墨石制作装饰品、28000年前下川文化选用玛瑙、玉髓、墨曜石等制作石器,及至一万年前新旧石器交替时期,进一步选用石英、碧玉、玛瑙、黑曜石等半透明有颜色的材料创造各种装饰品,这些装饰品除实用外,还渗透着与原始巫术图腾活动相关的观念性含义,展示了人类精神领域的扩大,审美能力的发展。

    1. 发饰
 
    古代文献中记载女子发式多到浩如烟海,同样,发饰也是美发的重要部分,梳好的发髻要用花和宝钿花钗来装饰。这宝钿花钗里包括了发簪、华盛、步摇、发钗、发钿。皇宫贵胄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发饰,而一般小户人家只能戴荆钗,“拙荆” 便是古代男子对外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
  
    李笠翁在《声容》里对女子的头发、发形、发式有很精到的描写,在后人看来他那种风流自喜的士大夫文字很让人腻歪。大约是自己不得不拖根辫子,只好寄情于女子的头发了。不过,清是近世,有美丽的发饰得以传世,看到它们,感受到什么是荀子说的“万物之美可以养乐。”
《战国策》里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两千年过去仍是如此。古代女子除相貌外,最注重头发的修饰。传说汉武帝第一次见到卫子夫,就是被她的秀发吸引住了,“上见其美发,悦之,遂纳于宫中。”由此可见,在古代头饰对女人的重要。

    笄(jī):用来固定发髻,是根细长钎子,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称为首部。笄是发簪家族的鼻祖。笄的首部简单朴素。汉族女子的成人礼就叫做“笄礼”。笄是成人礼上初加的发饰。

    《发饰》一图中 “商代笄饰”中人物似孩童形象,身上刻有清晰的纹样,可能是早期的文身,头上插的饰物,可能是一对发笄 ,由此可见商代发笄的安插方法。笄是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拴住。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簪:在笄的基础上发展来,簪的首部要华丽丰富得多。不过很多时候,簪、笄的叫法是通用的。

    殷商时期的古人就开始用簪了,簪的用途有二:一为安发,二为固冠。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杜甫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皇帝在节日里赐给大臣的礼物通常是簪。古代时规定罪犯不许带簪,就是贵为后妃如有过失,也要退簪。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男子用簪的历史400年前在血泊中戛然而止,亡国之人何谈尊严。现在只有从白云观道士的装扮上感受到曾经的华夏衣冠了。

    钗:在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约出现在西汉晚期。钗的首端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常配备成对,使用时安插在双鬓。

    步摇:也许是在簪钗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根据《释名 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 可以想象,步摇最动人处正在那起身微步的瞬间。《续汉书·舆服志》记皇后服制:“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 当走动的时候,那白珠桂枝和耳珰随着脚步摇动,化静为动,所谓的“花枝乱颤”大约就是这种意境吧。

    花钗冠: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年~1117年)规定命妇首饰为花钗冠。《宋史·志一百四·舆服三》:“花钗冠,皆施两博鬓,宝钿饰。翟衣,青罗绣为翟,编次于衣及裳。第一品,花钗九株,宝钿准花数,翟九等(即:衣上的翟纹有九行);第二品,花钗八株,翟八等……第五品,花钗五株,翟五等。”花钗冠乃皇后、皇妃、公主等命妇之首服,但以冠的佩饰细节做等级区别,如冠上花株之数,有9、8、7、6、5等规定,以示身份。

    凤冠:在花钗冠的基础上进一步装饰有特定象征意义的龙凤饰,发展出了朝廷命妇的凤冠。洪武三年定制,皇后在受册、谒庙、朝会时着最高级别礼服的冠饰为九龙四凤冠。上饰大小花树各12,两博鬓、12钿(dìan)(短头大花的花簪)。永乐三年略加改动,为三博鬓。对于公主和皇妃则用九翚(hui1,即为山雉)四凤冠。凤冠后成了朝廷命妇的专属,寻常人家女子只有在亲迎时可以着戴。

    梳篦(bì):简称栉。持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观念的汉人传统中,梳篦有着别有的感情。既可以梳理发丝,又可作为固定发型的发饰,一直受到青睐。《诗·周颂·良耜》有云:“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意思是:那些堆积如山的黍稷,被排列得就像栉一样的整齐。是用于祭奠丰收的颂歌。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使头发洁净无尘、丝丝相现,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春秋以前的梳子形制复杂、装饰考究,但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做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做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珠翠:珠翠通常和金银合制成花朵,连缀于簪钗。汉代傅武仲的《舞赋》有“珠翠的砾而照耀兮,华飞而杂纤罗”的描写。唐人李善在这句话下注释说:“珠翠,珠及翡翠也。”这两种材料都非常昂贵,平常人家女子难得具有,珠翠一度成了贵妇的代名词。北宋时,为了整饬民俗,提倡节俭,在景佑年间曾经将珠翠列为禁物,不准官民之家再用;后来又禁止宫廷妇女使用。一直到了宋末,禁令才渐渐松弛。宋元之际用珠翠的妇女愈益增多,至明清时则再度流行,成为贵族妇女的主要首饰。

    胜:按照材质的不同分类有金胜、玉胜、宝胜(镶嵌宝石)、织胜(布帛)、华胜等;按照外形的不同分类有方胜、彩胜、幡胜等。
  
    《山海经·西山经》中写道:“西王母其妆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祭祀之服就有华(花)胜之物:“簪以玳瑁为摘,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凰簪。”

    假髻:《仪礼·士昏礼》中关于嫁妇的衣妆,提到的“次”就是一种假髻。古时高大的假髻,必有支撑假髻的工具,在四川宝兴瓦西沟东汉墓人架头部出土一件长12.5厘米、宽10.4厘米呈独脚钗状的铁饰件,上端以两股细铁条横弯成弧形,外有细铁丝缠绕,可能就是一件假髻支撑器。

    假髻  新疆阿斯塔那出土

    2.耳饰
  
    华夏衣冠文化很重视耳饰,耳饰的始祖应该是充耳了,最早是男女共用的。后来,在此基础发展了耳丁、耳珰、耳环、耳坠等样式,男子不再佩戴,成了女子独有的装饰。古代女子的耳饰异常丰富,分其大类有穿耳与不穿耳两种,不穿耳的耳饰主要有玦、瑱、珥(ěr)等。穿耳悬挂的耳饰,有耳珰、耳环、耳坠。
  
    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三代,战争频繁,战胜者常以战败者为奴隶,中原地区的妇女看到少数民族女奴隶,戴有耳环耳坠,走起路来,随之摇荡,并伴有悦耳的啷啷声,很有一番情趣,就纷纷效仿。妇女戴耳环耳坠不仅能增添姿色,而且还能遮掩缺陷。传说东汉的貂蝉,虽有倾国之美,闭月貌,但也有一个缺陷,即耳垂偏小,为此,她戴上一对大碧玉耳环,借以掩饰。

    瑱(zhèn ):这才是真正的华夏原创耳饰。因为鉴于汉族“不毁伤发肤”的理念,汉族最早是没有穿耳孔的传统的。

  《说文》:“瑱,以玉充耳者。”又说:“珥,瑱也。”瑱最早是男女共用的,对于女子来说叫做“簪珥”,男子的瑱则多称为“充耳”“纩”。男子的充耳悬在冠的两侧,自有它的礼义,详见后;女子的“瑱”,《诗经 鄘风 君子偕老》在刻画卫夫人宣姜时写道:“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直到汉代,皇后、嫔妃和公主还没有穿耳孔的习惯,只是将悬有瑱的丝绳系于发簪之首,插簪于发髻,悬于耳际,故名“簪珥”。

    珰(dāng) :还是得承认,为追求美而不惜损害身体的习惯,人类自古有之。为了美,汉代后,汉族女性也开始学起了穿耳,这样就流行起了耳珰。《释名 释首饰》:“穿耳施(附加)珠曰珰。”汉末《孔雀东南飞》描写:“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明月珰从字义可知是圆形发光的耳饰。
  
    汉魏时期的妇女,一般不戴耳环,而佩以珥珰,因此,在这个时期的墓葬中,很少见到耳环实物。唐代妇女不尚穿耳,也无耳环,虽然在个别唐墓中出土有一些耳环,但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的遗物。一直到了宋代,由于穿耳戴环之风在妇女中特别盛行,所以才有大量的耳环实物出土传世。 北宋时期的耳环,以江西彭泽宋墓出土的一对较为典型,它是由一根粗细不等的金丝打制而成,整件器物呈"S"型。一端为尖锐状,另一端被锤成薄片状,在这块金薄片上,还浮雕出花卉图纹。江苏无锡宋墓出土的一对耳环也很有特色,它是由两爿金片相合而成的,金片上压印着十分繁缛的纹饰:中间为两个对称的瓜果,瓜果上下均以枝叶蔓藤缠绕,用以穿耳的金丝,也制作成枝杆之状,与金片上的纹饰浑然一体,反映出设计、制作者的巧思。

    耳环(玦(jué)):秦汉时期汉族地区耳环出土不多,然而周边民族,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戴耳环的风俗存留已久。《南史 林邑国传》:“穿耳贯小环,自林邑、扶南诸国皆然。”所以,汉家女带耳环的风俗也源起于蛮夷女子。唐诗人张籍的《蛮中》诗描写南方风俗:“玉环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
 
   耳环的出现比玉玦晚。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蔚县古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一枚铜质耳环,这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耳环实物,它的形制非常简单,仅仅用一根较粗的铜丝弯曲而成。这个遗址的年代,相当于历史上的夏朝,距今约有4千多年。
  
    最早的耳环以青铜制成,造型也比较简单。耳坠是在耳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它的上部是一个圆环,环上缀一组坠饰,因形得名,故曰耳坠。李笠翁在他的《声容》里说,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为“丁香”,繁复华丽的耳坠为“络索”。

    耳坠:耳环下垂各种宝石饰物,称作耳坠。同样也是外传进来的风俗。辽宁西丰乐善乡西岔沟西汉匈奴墓出土不少耳坠,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沟畔西汉匈奴墓出土金玉耳坠,金珰上饰兽纹,玉饰镂雕变体龙虎纹,黄金与白玉交辉,极其精美。
  
    明代妇女既戴耳环,也戴耳坠。《天水冰山录》中就记载有多种耳坠:如“金累丝灯笼耳坠”、“金玉寿字耳坠”、“金厢猫睛耳坠”、“金摺丝楼阁耳坠”、“金宝琵琶耳坠”等。《金瓶梅词话》也叙及不少耳坠名称,只是将耳坠称之为“坠子”,或称“坠儿”。如“金坠儿”、“金灯笼坠子”、“金镶紫瑛坠子”、“玲珑坠儿”、“金镶假青石头坠子”、“宝石坠子”、“银镶坠儿”等等。不仅质料不同,造型也各个相异,反映了当时首饰制作工艺的进步。 这个时期的耳坠实物,以北京定陵明神宗孝端、孝靖二皇后墓所出土者最为精美。其中有一件玉兔耳坠,在金丝大圆环下缀以一只站立的玉兔,玉兔前肢持杵,作捣药状;在玉兔的脚下,还衬托着一片以金镶宝石制成的朵云。这是根据中国民间故事传说中“玉兔捣药”的故事设计制作的,玉兔向被视为月亮的象征,而月亮又象征着皇后,以此作为皇后的耳饰是最贴切不过了。

    3.项饰: 项圈 、 金石护身符、长命锁等
   
    颈项的部分,在身体中是重要的“交通重地”,由于它临近头部,是有着承上启下重要的位置。项部的装饰,在服饰说法中由来已久。
  
    正因为颈项是人体、大脑、五官的“交通枢纽”,对身体语言起着沟通与桥梁的作用,故在服饰说法中更加多样化,而且四通八达,并使人体的有形语言向四面八方展开。

    当人的身体中有了这样的过渡,头饰与身体的其他配件就有了沟通。如项链、围巾等,正是在颈项部位,起着衔接头饰与身体的作用。
  
    项饰,有着谦虚的品格,不争一方之雄,甘愿做支撑头部的“次要”工作,由于这样谦和的说法,使服饰说法中的项饰说法,被大多数着衣者所采用。如不少“白领”就是以颈项部来论说其服饰特征的。
  
    我国祖先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创造颈饰来美化生活;到新石器时代, 人们以海贝、螺介、骨、牙、石、玉等制作串饰及项链作装饰,就更为普遍了。1966年4月,北京门头沟东胡林村一处距今一万年的新石器早期少女墓,墓主约16岁,发现一组用50余颗匀称穿孔石珠串成的颈饰。甘肃皋兰糜地岘新石器墓葬中,有一具人骨在颈部绕了5圈骨珠,计1000粒左右。陕西华县元君庙一幼女墓出土了骨珠1147颗。1972年在陕西临潼姜寨一少女墓出土用8577颗骨珠制作的串饰,骨珠系用兽骨磨制穿孔分切而成,大的外径7厘米,小的外径3厘米,按一定规则大小相间串联,估计全长可达16米左右,可反复来回围绕颈、臂及腰部。同墓还有石球和绿松石等饰件出土。山东宁阳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颈饰以第10号、47号、3号、105号墓出土的4件最有特色。第10号女墓主颈饰由19件不同的绿松石组成。第47号墓的颈饰由6件白大理石岩短管状石珠组成。第3号墓的颈饰由11件白大理石岩与白石英管状小珠组成。第105号女墓的颈饰由14颗白大理石珠组成。
  
    分布于浙江、江苏一带的良渚文化(距今约5260年~4200年)出土的玉颈饰很多,1982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的玉项链,由72颗玉管、玉珠、玉坠串成,其侧面两颗玉珠上琢有变体兽面纹,最下面的1颗玉坠形如小钟。1978年江苏武进寺墩出土的项链,由玉牛鼻孔珠、大中小玉珠、玉管、玉锥形坠等18件串成。1983年浙江余杭瑶山出土的1件由39颗玉管串成的项链,由内外两串相连。1984年上海市青浦福泉山出土的颈饰,由47颗大小形状不同的玉珠、2件玉管、6件锥形器串成。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出土2件玉颈饰,其中1件由12颗玉管与1件小玉璜组成,另一件由26颗玉管与1件小玉坠组成。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出土3件玉串饰:第1件用39颗玉管分里外两圈串联,下与玉璜相接;第2件用170颗大小玉珠串成;第3件由14颗断面呈凹形的半管与2颗整管串接而成。这些玉颈饰,有的取形的重复调和,有的取圆形与管形的对比,反映了完美的设计构思。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出土69枚圆形中空、内装小陶丸,外刺花纹的陶珠,制成串饰,动摇时能够发声。
 
    良渚文化玉器至今发现数量已达数千,品种亦已有60余种,这些玉器大致可划分为礼仪与装饰用玉两大类。但是由于良渚文化正处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礼制的触角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受此影响,良渚古玉中纯粹的装饰用玉是少之又少的,大部分玉佩件都同时具有礼仪和美饰功能,而以表达属于意识的礼制内容为主,并在造型和纹饰方面力求完美,两者相辅相成,使良渚文化玉饰件成为史前人类在迈向文明的瞬间所遗留的一项奇观。

    《项饰》一图中“良渚文化玉项链”,这件玉项饰1987年出土于余杭市安溪镇下溪湾村良渚文化瑶山遗址,因其出土位于死者颈部,故知为人体的项饰。该件项饰由32节玉管串联而成,每节玉管两面对钻纵向贯通的小圆孔,便于穿绳系带,各管的长短及孔的直径略有差异,大至高约3.5厘米,射径1.3厘米、孔径0.6厘米,现收藏于余杭市文管会。项饰的每节玉管玉质相同,都是白玉,略带浅黄黄斑;玉管皆为圆柱体,以中间的一圈凹槽匀分为两节,每节施刻相背的两组兽面纹,兽面以重圈为眼,外饰椭圆形眼睑,以一条凸横档为鼻,并以卷云纹勾勒出鼻翼。所以兽面都以浅浮雕的方式凸出于器表,通体细刻卷云纹,纹饰细部又略有差异。
这件项饰玉质精良,纹饰琢刻极为精细,玉管的造型近于同一,在以玉器称著于世的良渚文化中亦为仅见,堪称当时项饰之极品,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所能奢望的。

    4.臂饰
  
    臂饰指套在腕间或臂上的饰物,主要指瑗(yuàn)、臂环、镯一类饰物。它们一方面可能与原始人佩戴狩猎工具环形石斧的习惯有关。古代圆形器孔径大于边的为瑗。镯字从金,是掌握了金属冶炼术之后的名称。前面已经讲到瑗有石、牙、陶、玉种种质料,出土物以玉瑗最多。在北京、河南、陕西、山东、甘肃、青海、四川、云南、江苏、浙江,以及广东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均有发现。出土时,有套在人骨双手或右手腕部的,可见瑗也作为臂饰。瑗的造型,多作扁形圆环状,器身呈方形断面或长方形、梯形断面,这种造型戴在手臂上并不舒服,故后来发展为管形圆环状,器身断面呈圆形、椭圆形或半圆形,戴在手臂上就舒服了。在江浙一带出土距今4000年前良渚文化的玉瑗,多数内壁光滑而平直、外壁呈圆弧形、孔大而边小,出土报告称之为镯。这些臂饰制作得非常精美,有的把器身拉长成筒状,有的在外壁雕琢纹饰,把表面做成绞丝状,有的在外壁表面雕琢出4组兽面纹,过去有人把这种类型的臂环称作“蚩尤环”,说是黄帝战败蚩尤,把蚩尤人首像琢在镯子上作为纪念,看来不过是一种传说罢了。新石器时代的臂饰,还有一种由两个半圆形拼合,两端各有1个或2个钻透的小孔可以系结,以便根据手腕粗细去调整镯子大小的。也有把镯子锯出一个小裂口,使之在佩戴时具有一些伸缩性的,则是出于实用方便的考虑。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陶臂钏大量出现,山东兖州王因墓地出土的人骨,有的双臂佩戴10余对陶臂钏。
  
    臂钏即臂环,古代称臂环为钏。《正字通·金部》上说“古男女同用,今惟女饰有之”,《南史·王玄象传》中也讲“女臂有玉钏”;由此可以看出,臂钏在早期是男女都佩带的饰物,以后才成为女性特有的一种装饰品。臂钏种类很多。此臂钏用直径0.4厘米的金条相对弯成环形,环两端锤扁呈扇形,整体光素无纹饰,造型简洁明快。与此同出的还有扁喇叭形金耳环、金笄等饰物,这批金器经测定含金量为百分之八十五,其他为少量的银和微量的铜。刘家河商墓从出土的铜器分析属于商代中期,该墓出土的金器地方色彩十分鲜明,极有可能是商朝周边少数民族制造的饰品;这些器物与北京、河北、辽宁等地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中出土的金或铜质饰件形制相同,说明商代贵金属工艺的发生和发展与夏家店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器物形体完整,而且集中了发饰、耳饰、臂饰等系列饰物于一体,是研究中国早期金制品与装饰观念的珍贵实物。

    镯:戴于手腕。中国古代手镯称为“跳脱”,《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他的宰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宰臣都答不上来。文宗告诉他们说:“跳脱即今之腕钏也。”梁代陶弘景在《真浩》中也记述了仙女萼绿华赠羊权金、玉跳脱的故事。跳脱的名字在明清以后就渐渐被镯、钏取代了。

    钏(chuàn):来源于镯,几个手镯合并在一起,被名为“钏”。后来,通常将金银条锤扁,盘绕成螺旋圈状。臂钏的具体形制,两千多年间变化不大。钏又叫“跳脱”。据说此词是外来语。钏有臂钏和腕钏。臂钏又形象地称作“缠臂金”。
  
    早期臂钏实物多出现于北方地区,通常将金银条锤扁,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八圈,并有花、素之分:镂刻有花纹的,称“花钏”,素而无纹的,称“素钏”。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所见都为数道圆环,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钏”字的造型从“金”,从“川”,其中的“川”字即象形而来。

    《臂饰》一图中右下角的古代金钏,开有豁口,中间宽、两边窄,使用时可根据手腕的粗细调节豁口的大小。此技术显示了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古语有云:何以致拳拳? 绾臂双金环。“绾臂双金环” 指臂钏,又称缠臂金,这是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的缠绕于臂的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

    戒指:即指环,戒指的产生有特定的背景。《诗·邶风·静女》毛亨传曰:“后妃群妾以礼御于君所,女史书其日月,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著于右手。”戒指有“戒止”之意。近人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载,有了这些说法,可以想象古代的男人是肯定不愿戴戒指的,以至于辛亥革命前后戒指流行时,有人呼吁说:“戒指是前朝宫中记号,现今大老官、大少爷、大小姐均怀了孕了。”(1911年10月2日上海《民立报》《东西南北》栏目)
  
    以戒指为定亲的信物,是古时中亚胡族和西欧的风俗。《晋书·西戎传》载:“大宛俗,娶妇以金同心指环为聘”。南北朝时,此风俗传到中原。

    5.佩挂饰
  
    佩饰是用绳子穿系其上的穿孔,挂于身上的装饰品,包括圆形带孔的璧、瑗、环及由圆形器分解而来的璜。由圆形演化而来的双联璧、三联璧,以及寓有原始宗教意识内涵或赏玩意味的像生型工艺雕刻品等。圆形带孔器瑗、璧、环,三者的区别,据《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者一谓之环。”文中的“肉”指玉质部分,“好”指孔部。意思就是边宽孔小者为璧,孔大于边者为瑗,边与孔径相等的为环(现代概念大孔细边为环,与古代不同)。璧到东周时期成为祭天的礼器(苍璧祭天,黄琮礼地)象征身份地位的“六瑞”(《周礼·大宗伯》“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和诸侯聘享馈赠的礼物。原始社会的璧多素面无纹。瑗在甲骨文象形中上面是人眼睛,下面是衣字中间有一个圆瑗器饰,造字的含义是一种佩饰。新石器时代的瑗,有石瑗、牙瑗、陶瑗、玉瑗等。考古发现的瑗,如山东诸城呈子遗址M20墓和M59墓都有两个石瑗位于人架前胸,当属佩饰。在其他新石器文化遗址,另有一些石瑗、玉瑗套于人架手臂上,则属于臂饰。双联璧、三联璧及鸟、兽、蛙、鳖、龟、龙等等像生型玉佩饰,近年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数量甚多。此外,浙江余杭反山和瑶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镂花与浮雕及阴线纹玉璜,也是一种佩饰,新石器时代佩饰制作之精巧,实在令人惊叹。
  
    明代妇女在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 宫绦的具体形象及使用方法在本图中反映得比较明确,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本图为玉挂佩。
  
    襜(chān):正义尔雅云“衣蔽前谓之襜”,襜是遮至膝前的短衣,即围裙。宋范仲淹《斗茶歌》:“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帨(shuì)巾:也叫缡(lí),是未婚女孩子的佩巾。周制昏礼中,由母亲将其系在即将出嫁的女儿身上,称为“结缡”——《诗经·豳风·东山》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那三千年前的士卒,那三千年前的新婚场景幻觉,我这后世人每每读之,总有一股无言酸涩涌上心头。

    《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毋违宫事。’”先秦昏礼没有后世婚礼那些名目繁杂的刁难新婿的“下婿礼”,整个仪程气氛宁静而庄重。未来的夫君静静地候在门厅那个叫“著”的地方,昏暗的光线中,看不清他的面容,只能看见他穿着齐整的玄端礼服,还有红玉充耳在夜色中闪烁着幽幽的光芒……母亲细致地给自己系上帨巾,训导完礼辞,欲言又止,年轻的出阁女子,该是怎样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
  
    林维民在《“帨”非“敝膝”考》中指出:女子婚前婚后均佩帨,只不过佩戴的方法不同。在结婚之前,帨巾是女孩子的贴身亵物,可以赠送于男子作定情之物。如《召南·野有死麇》曰:“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诗中男子想取女子身上的帨巾做定情之物,但女子却矜持地劝告男子不要去动它。

    綦(qí)巾:一般是绿色的围裙。虽然都是女子的佩巾,但缡是指女子初嫁,而綦巾则暗示寡妇再嫁。《诗经·郑风·出其东门》曰:“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这位妇女居丧期间出游,并且不愿全身缟素,而以绿色佩巾装饰自己,暗示自己不耐守寡的生活。寡妇再嫁,本是天经地义,但在夫权主义者看来却不是件体面的事,因此,很多人在解释这首诗时,将之说成是奔淫之诗。

    披帛:通常是长条形状的巾子,搭在肩上,缠绕在手背间,一般都是薄薄的纱罗裁成,上面有印花,或者是金银线织就的图案。据专家们考证,披帛不是中土固有的服饰,可能是来源于西亚,更详细点,是来源于波斯,而波斯人披帛的习惯,则可能是受到希腊化的影响。随着佛教东传,南北朝时期佛教题材的壁画中,已经出现了身披披帛的女供养人。唐代开元以后,长长短短、宽宽窄窄的披帛开始出现在每一个追逐时装的女性肩上。这样说来,一条条披帛,竟然也是国际化的成果了。然而,披帛在东晋时尚未出现,敦煌莫高窟288窟北魏壁画女供养人及285窟西魏女供养人却已有帔帛。中古时鲜卑、契丹、回纥、吐蕃服装均无帔帛。《大唐西域记》卷二说印度有“横腰络腋,横巾右袒”,莫高窟隋唐时期的菩萨塑像中常能见到,似现代“纱丽”一端搭于肩上,任其下阔部分散拂于腰际者,与帔帛形式也不相同。不过,从波斯萨珊王朝银瓶人物画上所见的女装却有帔巾,与唐代帔帛形式略同。又新疆丹丹乌里克出土的早期木版佛画也有帔帛,可知帔帛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西亚文化,与中国当时服装发展的内因相结合而流行开来的一种“时世妆”的形式。

    霞帔(peì):“霞帔”为我国古代妇女的帔服。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盛行。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霞帔亦称“霞披”、“披帛”。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宋代以后定为妇女的正式礼服,随品级高低有不同的装饰。《格致镜原》引《名义考》中称:“今命妇衣外以织文一幅,前后如其衣长,中分而前两开之,在肩背之间,谓之霞帔。”明代霞帔就是这种形式。清代命妇礼服,承袭明朝制度,以凤冠、霞帔为之。清代霞帔演变为阔如背心,霞帔下施彩色旒苏,是诰命夫人专用的服饰。中间缀以补子,补子所绣样案图纹,一般都根据其丈夫或儿子的品级而定,唯独武官的母、妻不用兽纹而用鸟纹。
  
    一、二品命妇霞帔为蹙金绣云霞翟纹(翟:即长尾山雉),三、四品为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绣云霞鸳鸯纹,六、七品绣云霞练鹊纹,八、九品绣缠校花纹。

    环珮(peì):明代后女子由于裙幅的不断增多,用来镇压裙幅的腰间悬珮显得更加重要。玉在我们的文化中常常象征了坚贞不渝和冰清玉洁。《卫风·木瓜》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王风·丘中有麻》曰:“彼留之子,贻我珮玫。”琼琚珮玫,故常作爱情的信物。
  
    三分服装七分饰,首饰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如今已成为普通人的时尚佩饰,而非少数人的奢侈品。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审美情趣的提升,手工饰品越来越流行了,现代女性的手腕上、领项间不再是清一色的机械货,而是佩带讲究工艺、手工制作出来的饰品了。于是精美的手工饰品不仅成了佩带之物,也成了时尚女子的藏品。我们通过一些古代女子使用的手工精美的饰品,从中可发现古今审美演变、传承中的一些规律,以及当今饰品时尚内在动因。
博客http://blog.sina.com.cn/virtu
微博http://weibo.com/3d9r
手机13606527799
不同他们争骨头吃

31

主题

1615

帖子

6653

奖励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8138
注册时间
2009-4-11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09-8-18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23

主题

1234

帖子

1万

奖励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7089
注册时间
2008-9-8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09-8-18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这样的文章
http://shop59743117.taobao.com/
TE:13717931262
QQ:107375664

0

主题

361

帖子

20

奖励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3589
注册时间
2009-6-1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09-8-30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啦,谢谢!

0

主题

315

帖子

0

奖励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3090
注册时间
2009-1-28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09-10-5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奉行瑜伽八支

23

主题

1000

帖子

2498

奖励积分

银牌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307
注册时间
2011-7-15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1-7-21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
辽金故地.白山黑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181

主题

3564

帖子

3164

奖励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0944
注册时间
2012-3-30
发表于 2012-7-19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配上图就更好啦~~~
此号已停用,偶尔登陆看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三多九如收藏网 ( 浙ICP备07032836号 )

GMT+8, 2025-1-5 10:30 , Processed in 0.12501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