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xex
发表于 2013-9-17 19:12
我仔细看了我的盘子边,是包边,显得厚,上个图就清楚了,但布老的估计还不一样
foxex
发表于 2013-9-17 19:32
见图,盘边厚5mm
nutshell
发表于 2013-9-18 20:55
布列塔尼 发表于 2013-9-17 15:53
银器和瓷器工艺不同,就是采用分工方式生产周期也比瓷器长,产量也不会高,CES高峰不到100年。产量当然少 ...
1、银楼投机黄金的钱是靠资本家的资本投入和借贷、聚敛富人存款等多途径的资金,并不太靠银楼本身的产品销售利润。
2、你用“银楼老板”一词,那就不是指广东帮外销银器了(广东帮是作坊和经销独立,经销者也不一定只销售银器),而是指内地各帮了。在内地银楼金店的收入中,手工费只占利润的一小部分,一半以上的利润在于金银收兑差价和微妙的重量差额等。
其中,大中型银楼金店的收入中银制品只占1~2成,销售额中的大头是金饰,更小型的银楼金店则几乎全部产品都是金饰。银制器具的业务量在整个银楼的业务结构中是微小的一部分。大型银楼能制作中西器皿的也不过几名师傅而已,接到过大的单子就的外包或者和其他人合作,没有器皿方面的订单,这些人还要做首饰。当然涂茂兴之类主要生产器皿的银器行除外,他们应该会有较多分工合作。
3、而广东帮的外销银生产中,作坊的利润应该确实是较薄的,大部分作坊规模也是很有限的,一直没能咸鱼翻身。
关于使用设备加工,20世纪以后不论大中型内地银楼附设作坊确实是有电力和一些机械设备的,描述宁波帮等内地银楼具体生产过程史料并不少,反而是广帮、九江涂氏等外销银器业的史料很少见。
布列塔尼
发表于 2013-9-18 21:33
nutshell 发表于 2013-9-18 20:55
1、银楼投机黄金的钱是靠资本家的资本投入和借贷、聚敛富人存款等多途径的资金,并不太靠银楼本身的产品 ...
果老能具体介绍一下,20世纪初期内地银楼用的机械设备吗?
布列塔尼
发表于 2013-9-19 17:51
本帖最后由 布列塔尼 于 2013-9-19 17:53 编辑
nutshell 发表于 2013-9-18 20:55
1、银楼投机黄金的钱是靠资本家的资本投入和借贷、聚敛富人存款等多途径的资金,并不太靠银楼本身的产品 ...
您说的第一第二点,我不太清楚以前银楼业务到底有多少是和以前中资钱庄和外资银行重合,怎样和大银行竞争的,但我想在金融业务领域里,上海等地的银楼要想在资本雄厚,管理严密的近代银行竞争中占有一定市场份额,而且能把这些业务作为主要收入,恐怕不易。而且,在制作金银器件过程中,本来就有实际损耗,不可能再收兑过程中差额过大。而且金子有金子的价,银楼收兑差价再厉害也不可能用银子价格收黄金的。
做过首饰的都知道,大件和小件工艺很多都是相通的,手工打造金饰花的功夫不见得少,就是做金饰等小件,基本过程还是一样,,工序该拆的还要拆。就是现在首饰工厂,设备规模比那时银楼大多了,但还是运用这套管理方式,起版,压胶模,注蜡,倒模,浇铸,执模抛光,镶石,电镀一样不少。靠几个老师傅从头做到尾一天能打几件首饰(应该说几天能打一件首饰)?有可能焊,锤,錾等技术活是一个老师傅,但其他技术性不是很强的工序请基本培训过的学徒就能完成,没必要叫老师傅做,否则在人工上也是浪费。
您说的宁波帮银楼在20世纪初用机械设备的问题,本来首饰,银器行业就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广东是全球珠宝首饰生产基地,到现在,人工占80%整个生产过程,这些厂里运用的机械就是离心浇铸设备和熔金电炉,还有就是注蜡机械。
至于其他金属加工机械,如spinning,我操作过spinning,加工出正圆弧面不是很深,适合raising以前对裁剪好的金属板的初加工,最终还是要靠手工用raising hammer捶打成型。
西方国家用银器,铜器历史长,比较广泛,所以银匠加工量大,运用机械省力高效。我认为,CES某些器形可以用spinning加工,但CES底部正圆弧底的器具占多少?再具体到各家银楼,每家又能生产多少这样的正圆弧底器具?宁波帮银楼有无必要用spinning,拉丝床这样的机械?
供各位大佬参考。
nutshell
发表于 2013-9-19 21:29
布列塔尼 发表于 2013-9-19 17:51
您说的第一第二点,我不太清楚以前银楼业务到底有多少是和以前中资钱庄和外资银行重合,怎样和大银行竞争 ...
收兑利润非常薄,但由于量大在许多银楼占利润的1/3以上。
首饰加工分工很少,从领料到完工一般均为一人(或有个把学徒等辅助),制成后由把作(工头)检验打标,制作过程中焊药相关收入是工匠的额外收入。工匠白天做工吃的是劳金(月薪),晚上加班做计件,每日工作12小时以上也是常见的。每天做的首饰的量取决于难易程度,一些嵌宝的首饰样式较为简单,主要的工在镶嵌上;一些压模的镯子、戒指成型后用钢模子压出花纹,更加容易。上面这些都是有大量史料说明、回忆录记载的,其中提到的分工确实很少,一直延续到50年代初的手工合作社和国营金店也基本是这个模式。有些精工细作的东西确实是非常耗时的,但那都是大富大贵的定制品,但参与制作的人也不多。
机械一般只是辅助,具体的资料看得不够,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