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似水流年 于 2014-6-8 01:55 编辑
款识 通常我们认为,在老银收藏中,工艺比款识重要。很多早期的东西都是没有款的,但是工艺非常好。当工艺在同一个水平的时候,款识的重要性就会显现出来。三多有几位专门研究银楼历史的老师,能从款识包含的信息中解读出很多东西,都出过书的。一位是红心中国出的《海上银楼简史》,还有一位小陈老师,在三多会社研究区“银楼款名”专区开了“中国近代银楼款识问答”的专贴,专门搜集各地银楼的款识,分析款识背后的故事。 双尖款识中,通常包含地名、银楼、成色等比较容易解读的部分,也有一些难以明确解读的附加的标识,有可能是制作师傅的记号、检验的记号、产品批次的记号等等,甚至可能是银楼的某种防伪手段,不同地域、不同银楼用法可能各不相同。 大银楼的款识,规矩清晰,大牌风范十足,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追捧名楼双尖的原因,名楼通常意味着做工精良、成色好、分量足等特征,就好象如今的品牌服饰,不是路边摊的东西可以比拟的。 看这支江西名楼胡源兴的双尖款识,规矩工整。
款识有模压的,有手刻的,模压的信息量更大,往往有扇型、葫芦型的特别的形状出现。手刻的就相对简单,往往是工匠的记号或者用简化字表明的“纹银”等成色的记号。
双尖款识别中有两个我见过特别印象深刻的,一个是两支烧蓝双尖的“包换”背款,这个款识包含的是服务的内容了,另外就是作为湖南人,一直特别喜欢收到湖南本地款的东西,有一次在地摊上买到一支双尖,背款是“长沙宝藏”,觉得挺巧合。资料中提到,长沙有余太华、永泰、李文玉、同丰、同福、余天宝、闽丰、朱义新等八大金号,很多都是江西人开的银楼。最大的银楼“余太华”曾经在大火中烧毁了300多汉印,是文物界的巨大损失。
中间一支就是"长沙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