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6-7 20:36


上回写到洞房花烛夜的饰物、及婚后恩爱如“和合二仙”、“鸳鸯戏水”。 {:soso_e166:}{:soso_e166:}

lsdaren 发表于 2013-6-7 20:38

:)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6-7 20:39


  大婚之后,最重要的事情自然就是了嗣了,古人常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见延续香火之重要。古人的饰物中,大多有天仙送子、观音送子、麒麟送子……曾收藏了一把清代的“麒麟送子”的老银锁,横梁上有款,但是磨损得看不清楚了。江西的工艺,非常精美,凹凸感很强,包浆也很漂亮,属于这类锁里面的精品了。上面配的是双头如意的链子,如意的背面刻有“光华”的款。上面是鱼化龙的图案,中间麒麟送子,反面是长命富贵。



补充内容 (2013-6-14 17:14):
大婚之后,最重要的事情自然就是子嗣了(打错字了,不好意思)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6-7 20:41

本帖最后由 凤舞九霄 于 2013-6-7 20:47 编辑


在“2013年第六届三多九如网网友聚会暨老银交流大会照片集锦”那个贴子中,有MM好奇,凤凤那天戴的是什么样的老银锁?其实那天凤凤戴的就是这把“麒麟送子”。


补充内容 (2013-6-7 21:24):
第一张照片为“清风”所拍,第二张为“千里寻泉 ”所拍。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6-7 20:50


顺便把那天用过的一些小物品也发上来和在家一起玩赏一下: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6-7 20:53


  一对清代镂空的老银牡丹耳环。那繁复的花瓣千层万重地层层叠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由于是镂空的工艺,厚重中仍有着几分轻灵。那样大朵又繁复的牡丹让人想到深闺中衣饰繁丽的如花美眷。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6-7 20:55


  一只清代中期的马蹄形老银镯,是南方的东西。上有牡丹的花案,全部手工剔底,而且满工。花叶的飘逸中见力度。清代的镯子都非常大,古时候袖子长,都戴在手背上,才会有环佩叮当的效果。过去是戴好几只的,正式点的带法是一边带三个,一个金银的,一个玉石的,中间隔一个藤的。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6-7 21:07

本帖最后由 凤舞九霄 于 2013-6-7 21:25 编辑


  提了一只老外贸的金针纳纱的小提包。那纱目极小的黑色筛绢上绣着一朵朵深浅渐变的花朵。金针纳纱用的底布与其它刺绣不同。金针纳纱看起来有点像十字绣,其实两者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十字绣是绣在纱目较粗的布面上,而金针纳纱的绣面纱目非常细,并且是双层的。我国是用生丝织成方平组织的透空网眼筛绢,也叫罗。运针时,须以经纬线纵横交叉形成的格目作刺绣的基础,在经纬线交叉处,斜纳一小针,即称为“打点绣”。其实,秦六国公墓出土的绣品中,就有类似纳纱针法的直纹绣。到了唐朝更是盛极一时,清代的龙袍,朝服很多都是带有纳纱绣图案。至今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供王公、后妃们穿用的纳纱绣衣服和扇袋、香囊等宫货。虽然诞生在中国,但纳纱并不是我国独有,在十八世纪的欧洲,纳纱是奥地利女皇玛利亚及女性贵族们宠爱的绣种,甚至成为皇族和贵族的象征。欧洲维也纳郊外葱绿繁茂的森林、皇宫的古建、雕塑、阿尔卑斯山下的狩猎、宫廷中的舞会以及姹紫嫣红的奇花异卉,都曾作为纳纱绣的主题,再配上扇贝和中国唐草纹样,构成典型的欧洲洛可可风格图案。用这些绣片制成晚宴包,供贵妇参加宴会时使用;还用这些绣片制成猫式腿的沙发、靠椅。欧洲的油画名作及各种风格画也用于纳纱绣。而今,日本和欧洲,金针纳纱一般只运用在珠宝设计上,它的身影通常只在珠宝店出没。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6-7 21:14

本帖最后由 凤舞九霄 于 2013-6-7 21:27 编辑


包包里还有一面回流的花丝工艺镶老碧玺和老翠的化妆镜: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6-8 17:41


这天还簪了一柄鎏金的双头如意簪:
页: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查看完整版本: 银饰心语(新人处女贴,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