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entxiaomo 发表于 2013-7-4 20:27

又现才女:]14)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7-4 20:35

问好talentxiaomo ,远握!{:soso_e181:}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7-5 18:34



  香道除了品香之外还讲究香道礼仪,从香道礼仪中去品香修心。就如同功夫茶道是一样的意思。现在的香道,通常是由主人用左手将品香炉传至主客的右手,客人右手接过来,闻香三次之后再用左手传于下一位的右手。当香炉传面前时,右手握着香炉的颈,左手虚握成蒙古包状,盖住香炉口大半,移至鼻下,深深吸入,幽然的檀香味会幽幽渗入体内又从脑顶逸出。第二次、第三次……闭目凝神,脸向右侧,将鼻腔内已混浊的余气排出。品香的神奇就在于在半小时内,能体会到它不同的气息。香是有生命的,在燃烧的过程中,它不停与你交流。所以,品香炉还要按顺时钟方向开始新一轮的传递。按照香道的规矩,在闻香的过程中,要即时在香笺上写下心得。由于香道的气息捉摸不定,一开始是借用西湖十景来比喻,后来用偈句来表达。香之神秘,不说点燃时的芬芳气味,就是看着氤氲渐起,也有凝神聚气的作用。香烟弯弯袅袅,体态轻盈优美,仿佛淡墨在水中散开。往四方八面扩散时,给人自由无垠的感觉。缥缈的香燃烧之后,其烟逐渐化为乌有。气味却一直还在周围,无法捉摸,看不到却闻得到……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7-5 18:34



  由中国香文化派生出的日本香道较注重形,而在中国则更注重“心”。前者以美妙的形式和过程愉悦身心,从而将闻香提升到极高雅的层次,整个过程美轮美奂,赏心悦目。后者则更重心性,没有过于复杂的过程,也不拘泥于香气和香具,在乎的是用心去品香中的韵味,从而养护身心,开启性灵。所以有了杜甫的“心清闻妙香”,苏轼的“鼻观先参”,黄庭坚的“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


云梦落 发表于 2013-7-6 10:51

嗯嗯~受教良多~不过如果姑娘也爱香水,倒是有所共鸣了~推荐姑娘使用雅诗兰黛的beautiful,covet,coco,范思哲晶钻,Dior真我,Boss风尚,ViViwang,小雏菊。如果姑娘喜欢特别纯的味道。可以试下著名的龙涎香之水。想来不用我多话姑娘也是知道的~当然以上这些香水都还是很好用的。都亲身试过。不然哪敢在姑娘面前班门弄斧^_^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7-7 20:49

本帖最后由 凤舞九霄 于 2013-7-7 20:52 编辑

云梦落 发表于 2013-7-6 10:51
嗯嗯~受教良多~不过如果姑娘也爱香水,倒是有所共鸣了~推荐姑娘使用雅诗兰黛的beautiful,covet,coco, ...


谢谢MM的推荐!骨子里还是更喜欢一些原味的香,用很中国的方式去品它们。就好象穿西方的礼服也可以穿得美艳绝伦,但心底里还是更喜欢中国的旗袍,喜欢它的儒雅含蓄、冷香端凝和书卷气。呵呵,雨入花心各自香......{:soso_e100:}




蘇蘇 发表于 2013-7-7 21:25

支持个,写的真好,犹如身临其境。美好!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7-7 21:29

本帖最后由 凤舞九霄 于 2013-7-7 21:34 编辑

蘇蘇 发表于 2013-7-7 21:25
支持个,写的真好,犹如身临其境。美好!

问好蘇蘇,谢谢鼓励。抱抱!:]84)

一叶9 发表于 2013-7-8 08:06

本帖最后由 一叶9 于 2013-7-8 08:07 编辑

借 “凤舞九霄” 仙女MM的版块,跟个贴:            南通名士丁月湖印香炉

古时候,用以焚香熏香的各类炉具中,有一种颇具趣味的印香炉。
    实际上,印香炉是熏香炉的一个特殊品种。说起印香炉首先离不开这印香。何谓印香,顾名思义,印香应与印有关系。宋代人洪驹父着有《香谱》,其中“香之事”部有“百刻香”一条:“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准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然一昼夜乃已。 ”由此可知印香初备时有计时的作用,当然同时具香熏作用。同书“香篆”条云:“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然于钦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经者。 ”其它条目还载有“香篆”有多大、多厚,字划应刻多宽、多深的记述。依其叙述,这个“香篆”就像一个大印章,把“香尘”即香料粉末,填入香篆所刻的笔划中压实,磕出后就是要燃用的印香。到了明代,“香篆”已改用金属制作,且改刻篆为镂空,体积也逐渐小巧,由于这种变化,“香篆”之名也逐渐被“香印”所取代,这“香篆”、“香印”实际都是印香的模子。与古时的香炉和熏炉不同的是,印香炉除了炉以外,还需配有印香模子和香铲等,这才能组成一件完整的印香炉。

    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存世民间的各类明清时期完整的印香炉已成为珍稀之物了。说到印香炉是怎样产生的。自宋代开始,由于焚香形式的变化,旧有的博山熏炉和一般形式的香炉已均不适用,印香炉便取而代之了。宋时的印香炉,如同今日烙饼用的平底饼锅,上加镂空盖子,炉底有支脚,较笨拙。到明代经文人参与改造,已不注重计时作用,逐步小巧美观。明人周嘉胄《香乘》、高濂着《遵生八长笺》均载有“香印”图式。

    典雅的造型、精致的图案、古朴的篆印,在外表上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在炉内燃起芸香,袅袅清烟和浓郁香味,不仅可以除蠹驱虫,还能清醒提神;特制的印香炉甚至兼具计时功效。在晚清时钟尚未普及的时候,这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工艺品驰誉大江南北。

    这种新工艺品的创造者乃是石港人丁月湖(《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误录为丁溶),名沄,字月湖(公元1829年-1879年)。他工于书法,善画竹、石,对金石篆刻有较深的造诣,在近代南通颇有声望。。

    据《印香炉图谱》序文及题词可知,丁月湖家住通州石港卖鱼湾,室名“爱吾庐”。安徽婺源齐学裘在序文中记载:“崇川名士,丁君月湖。文山之麓,卖鱼湾居。异香满室,修竹压庐。弹琴对月,种蕉学书。如怨如慕,洞箫乌乌。”《印香炉图谱》序跋中称:“丁君月湖本工訹之妙手。”“歌啸自怡,不求闻达。然书名满江左,片纸只字,人争宝之。”“鱼湾月湖,天才也,亦逸才也。君生平秉性专壹,凡有所学必诣其极。乃止如书法画法,几欲跨大江南北。诗词歌咏,镌刻篆章,旁及丝竹管弦之音,色色精妙。”“江海之交近狼山北数十里卖鱼湾,有隐君子丁先生月湖……先生嗜古能文章,旁及章草缪篆、丹青音律,俱极神妙。雅歌投壶,渊然彬。”此外,从丁月湖存世的书画作品及文辞也可看出,丁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然而,丁氏一生中最大的建树是改进了印香炉。

  丁月湖游历回乡之后,寄情翰墨,假琴书自怡。1876年春他与忘年好友施兰宾谈及印香炉,认为当时的印香炉“粗陋不可供幽赏”,因而经常默然凝想新的炉样和镂空花纹篆字,反复心摹手画,不断构思出新奇的图样,然后授意金工,并监同制造。从铸有底款的印香炉实物考察,金工李学裕、王东林为其铸炉。

  印香炉的造型十分丰富,如平面呈圆形、方形、长方形、秋叶形、海棠形、菱花形、如意形、瓜形、古琴形、古币形、花瓣形、瓶形、钟形、梅花形、竹节形等百余种,大的直径23厘米以上,小的直径仅7-8厘米。炉体均系黄铜制造,有的炉盖以紫铜制成,有的底及层间的边缘用紫铜作装饰性的嵌线。炉身包含数层,其中间有一层贮放芸香屑;下层放一些附属的工具,如平板、小铲子、三角形的小刮刀等;上层为燃烧层,平时贮以香灰;最上面覆以炉盖,炉盖是镂空的,常透雕成各种精美的文字或图案,燃烧时烟气从镂孔中冒出。炉体中最为重要的是一块铸有独特、精美图案的铜质印香篆模。

  印香篆模的设计是丁月湖对印香炉制作的一大贡献。丁月湖的设计皆独出心裁。他一改制印香炉的粗陋,规划出种种镂空花纹篆字的印香篆模。所作印香篆模,镂空成文,绵延不断。篆模的厚度基本为4毫米,使用时能使芸香料形成绵延连贯的“香篆”,并均匀缓慢地燃烧,燃烧后残留的香灰仍是一幅美丽的图案。篆模如“虚心”、“芳心自同”、“几生修到梅花”、“姻缘一线牵”、“直上青云”、“云鹤”等,其奇巧构思令人叹为观止。


  再者,炉盖的设计制作也反映出印香炉浓浓的书卷味及艺术品位。如“竹解虚心是我师”、“春暖墨融河北纸,夜深人试海南香”、“竹报平安”、“右丞画意素师书”、“瓜瓞绵绵”、“如是我闻”、“珠联合璧”等。此外,丁月湖精心制作的报时印香炉既是一项创造发明,也是石港的骄傲。虽然老人家早已谢世,但丁氏印香炉作为南通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种风格独特、工艺精致的熏香器具,不仅在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雅品亦倍受收藏者的珍爱。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7-8 17:44

一叶9 发表于 2013-7-8 08:06
借 “凤舞九霄” 仙女MM的版块,跟个贴:            南通名士丁月湖印香炉

古时候,用以焚香熏香的 ...

问好一叶9 !谢谢你的雅贴!{:soso_e181:}{: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
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查看完整版本: 暗香盈 (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