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6-24 18:49


再将香材切割成小薄片状,用香镊降其放置到云母片上。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6-24 18:50


  香材经过加热,很快便有香气逸出。“香烟若烈,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唐人诗词中除了“添香”之外,还喜欢描写女子“试香”的情景,和凝《山花子》中便有“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是尽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而悠长。因此,香炉中的炭火要尽量燃得慢,火势低微而久久不灭。香一旦“焚”起,还需要不停地加以观察。可用一只手从炉底轻轻托起香炉,另外一只手拱成空心半球状以聚拢香气。将香炉放在胸前,缓缓吸气品香。慢慢观察香材的颜色、形状、香味随着时间的变化。

往往倦后 发表于 2013-6-24 19:03

居然不是广告帖,难能可贵!{:soso_e163:}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6-24 19:54

本帖最后由 凤舞九霄 于 2013-6-24 20:02 编辑

往往倦后 发表于 2013-6-24 19:03 http://www.3d9r.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居然不是广告帖,难能可贵!

呵呵,写《银饰心语》一贴时,顺便写到了“香”。当时很多MM都对“香”很有兴趣,要我发一篇关于香的贴子。写得不周处,还请大家包涵。:]0)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6-24 19:55


  “红袖添香”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很隽永的意象。《千秋绝艳》中亦有“莺莺烧夜香”的情节。画面上,崔莺莺立在一座高香几前,几上放着焚香必备的“炉瓶三事”中的两件——插有香匙与香箸的香瓶,以及一只小香炉。她右手捧着香盒,左手刚刚从香盒里拿出一颗小小的香丸,将要放入香炉中。古人在谈到销香之法时,总是用“焚”、“烧”、“炷”诸字,但实际上并非把香直接点燃烧掉,亦是将香置于小小的隔火片上,慢慢烤出香气。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6-24 19:57


  除了熏香,唐时还有很多佩戴、口含、内服、涂敷的香品。苏合香丸便是一种内服兼佩戴的香丸。“蜡纸裹,绯袋盛,当心带之,一切邪鬼不敢近。”这种香丸的制作很考究,几乎使用了所有重要香药,如麝香、香附子、沈香、青木香、丁子香、安息香、白檀香、乳香、苏合香、龙脑香……在合制香丸时还有特殊的讲究,“忌生血肉,腊月合之,藏于密器中,勿令泄气,出秘之。”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6-24 19:58

本帖最后由 凤舞九霄 于 2013-6-24 20:00 编辑


  唐时养颜美容的香品更是种类繁多,如口脂、面脂、手膏、澡豆、香露、香粉……用料考究,制作精良,可谓流香溢彩。唐朝皇帝每年腊月初八都会向大臣、公主、后妃等赐送口脂、面药、香药、新历等物。故,有诗云:“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有时还要赏衣香,是收存衣服时将特制的香药放在衣服中间,让衣服自然熏沾香气。故还有“开箱衣带隔年香”的诗句。曾在衣柜中放过一只装着以川贝子 大黄、血蝎、乳香、末药、冰片、麝香、丁香、肉桂、甘松、藿香、芸香豆 、檀香、樟脑等香料合成的香丸香囊。玫瑰紫的缎面上绣着牡丹,抽绳两边是丝线做的流苏。衣裙取出来时,亦有着扑鼻的香。

兰陵郡 发表于 2013-6-24 20:33

有个小炉,上面是炉台带三个鸟型支脚,中间有炉箅,下面有出灰口,原来以为是温酒用,或许也是香炉?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6-24 21:30


  唐宋之际的文臣,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装点其儒雅。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幽窗破寂,绣阁组欢,香云一炉可畅其神而助其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皆要用香。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6-24 21:30


  唐时,武将亦爱熏香。唐人章孝标的《少年行》中便有:“平明小猎出中军,异国名香满袖薰。画倒悬鹦鹉嘴,花衫对舞凤凰文……”写的是一名唐代青年军官,一大早外出打猎,锦袍飞舞、白马矫健,衣袍上的异国名香四散播撒,臂上猎鹰英武。他们出现于花繁柳青的春天郊外,撩拨着少女的芳心:“弱柳好花尽拆,晴陌,陌上少年郎,满身兰麝扑人香……”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查看完整版本: 暗香盈 (持续更新中)